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技術規程》。
業內普遍認為,《規程》的印發,讓生態紅線劃定相關標準越來越清晰、規范、合理,這對礦企來說越發有利。
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彭齊鳴表示:“過去由于體制原因,各個部門在劃定自己的紅線的時候缺乏跟其他部門、其他行業的溝通,導致在操作中出現一些交叉重疊問題。這些問題從自然資源部啟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管理開始,會得到逐步解決。”
“產業發展必須兼顧其他方面因素,這是方向。”彭齊鳴認為,礦業發展和其它產業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應該是相互協調的,這是我國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德恒律師事務所能源礦業團隊負責人牛麗賢表示,從不同方面的聲音反應來說,生態紅線的劃定不能嚴重影響礦業發展。“以往有關部門按照生態環保標準體系劃定界線,對礦業開發的考慮相對較少。”她認為,《規程》出臺后,劃定生態紅線的時候一定會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
有資料顯示,過去幾年從生態環境保護區內退出的礦業權多達1萬個。那么按照《規程》,這些退出礦權能否恢復呢?
彭齊鳴表示,《規程》只是防止未來出現生態紅線劃定不合理的問題,對已經退出礦權還要出臺更細的規定。“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不是一時半刻能解決的。”
“我覺得這是一個‘利益博弈’的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牛麗賢表示,如果某地區生態特別脆弱,生態利益就要大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益;而如果劃定的生態區域的生產力還可以,不會造成不可修復的后果,生態紅線可能就要讓位于礦產資源的開發。
據了解,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省份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15?。▍^、市)要依據國務院認定的生態保護紅線評估結果,開展勘界定標;其他省份要在國務院批準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后啟動勘界定標。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應于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所謂勘界定標,就是在生態保護紅線邊界的重點地段(部位)、重要拐點等關鍵控制點設立界樁,在醒目位置豎立同比規范標識牌。這次勘界定標要經過工作準備、內業處理、現場勘界、打樁立標、成果檢查和成果匯總入庫等主要技術步驟。
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生態穩定等功能的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做出一系列安排。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要求在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進一步提出了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達到25%左右的目標。
2019年年初,自然資源部聯合生態環境部共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工作。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已經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崔書紅說,總體上,各方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技術方法、方案是認可的。但由于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當時所用數據偏差和現在管控原則更新等因素,紅線內存在少量不符合管控要求的生產建設用地,需要用最新的數據和要求進行評估再識別,按“先減法再加法”的原則,對原有紅線劃定方案予以優化。
“已完成初評的幾個省的結果表明,評估不會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結果產生大的影響,生態保護紅線總體格局不會發生變化。”崔書紅說,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建立“事前嚴防”“事中嚴管”“事后獎懲”的生態保護紅線全過程監管體系,確保紅線劃得實、守得住、可持續,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政府綜合決策范圍,確立生態保護紅線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中的優先地位,禁止新增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項目。
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網絡,加快推進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設,實現常態化監管。
三是加強執法監督,建立常態化執法機制,定期執法,依法處罰違規違法行為,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
四是開展評估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五是建立獎勵機制,對保護成效好的生態區域,在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傾斜獎勵。
六是公開生態保護紅線有關信息,暢通監督舉報渠道,加強政策宣傳,積極發揮媒體、公益組織、志愿者、社會公眾的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良好氛圍。
來源:生態環境網